织梦CMS - 轻松建站从此开始!

PDF电子书分享

当前位置: 主页 > 心理百科 >

《心理学与生活》PDF,TXT,epub,mobi,azw3电子书下载

时间:2020-02-11 14:11来源:当当 作者:断桥之上 点击:
《心理学与生活》是一部心理学经典教科书,心理学导论类教材的典范之作,在美国及许多国家的心理学界都有着很高的知名度。

《心理学与生活》PDF,TXT,epub,mobi,azw3电子书下载
内容简介
《心理学与生活》是一部心理学经典教科书,心理学导论类教材的典范之作,在美国及许多国家的心理学界都有着很高的知名度。美国ETS 将《心理学与生活》推荐为GRE 心理学专项考试的主要参考书。开创这本书的作者菲利普·津巴多是当今世界首屈一指的心理学家,曾因其卓越的斯坦福监狱实验而闻名世界,更因撰写《心理学与生活》和主持电视系列片《探索心理学》而被誉为“当代心理学的声音和面孔”。 
我国心理学界有不少教师多年来一直在用本书英文版作为教学用书。怀着对我国心理学基础教育和普及的使命感,北京大学心理学系18位教授通力合作,每人根据自己的研究专长和兴趣各选取一部分,精心翻译。正如王垒教授所言:“这部教材的翻译是北大心理学系教授们集体智慧和团队凝聚力的结晶。”《心理学与生活》第16 版中译本在国内出版的十余年来,累计发行70余万册,赢得了广大心理学师生及普通读者的喜爱和认可。她不仅伴随着很多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走上了心理学的学习和职业发展之路,而且也帮助众多普通读者获得了宝贵的心理学知识。
作者简介

  理查德·格里格,是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曾获Lex Hixon社会科学领域杰出教师奖。在认知心理学研究领域有专长,是美国心理学会实验心理学分会的会员。从《心理学与生活》这部经典教科书第14版修订时开始,格里格成为该书的合著书。

  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G. Zimbardo),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当代著名心理学家,美国心理学会现任主席。40多年来,由于他在心理学研究和教学领域的杰出贡献,美国心理学会特向津巴多教授频发了Hilgard普通心理学终生成就奖。由他开创的《心理学与生活》这部经典教科书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杰出心理学工作者。在这个全新修订版中,津巴多主动让贤,推举格里格为本书作者,其大师风范令人肃然起敬。

 

目  录
第1章 生活中的心理学
第2章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3章 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第4章 感觉
第5章 知觉
第6章 心理、意识和其他状态
第7章 学习与行为分析
第8章 记忆
第9章 认知过程
第10章 智力与智力测验
第11章 人的毕生发展
第12章 动机
第13章 情绪、压力和健康
第14章 理解人类人格
 
前  言
中译本序言

心理学也许是现代生活中人们最广泛涉及的主题,因为,其实人的生活首先也主要是由人的心理与行为支撑的。无论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还是工作中的为人处世,都离不开心理学,都需要心理学的知识和帮助。

人们经常会有这样的问题,诸如,人的感觉是怎么工作的?人怎么能识别各种事物?人怎么能记住各种经验?人是怎样理解语言,又是怎样组织和表达语言的?人是如何在信息加工的基础上进行问题解决和决策的?所谓人那么有“个性”是怎么回事?人的情绪和“脾气”又是怎么回事?人的所有行为都是有动机的吗?人的意识是怎么回事?意识之外又有些什么?还有梦?人的智力是怎么形成的?有什么成分?怎么测量?对人的生活和工作的成功有什么意义……这些问题不胜枚举。
媒体评论
90年代初,我在北京大学心理学系读本科的时候,当时心理学教材并不多,没有现在这么丰富,我们在系图书馆就发现了这本书,图文并茂,思想前沿。2007年我回到北大心理系工作,在开设普通心理学这门课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选取一本最好的教材,把心理学的知识全面展示给大一的新生,于是就想到了《心理学与生活》。据我所知,在这本书的使用过程中,很多的老师和学生对她都有很高的评价。
——方方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院长

津巴多先生不仅是伟大的科学家、心理学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的很多书籍在西方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心理学后辈。我们很多学校在用《心理学与生活》作为教学参考书,同时也对我们社会、中国人民了解心理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她的覆盖面非常广,看这本书的人有各种各样的阶层。我作为教育部心理学教指委主任,有责任有义务推广这样好的教材,同时也希望我们国内的作者们也能写出像津巴多先生这样popular的著作。
——周晓林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
免费在线读
以下摘自《心理学与生活》(第16版)第14章“理解人类人格”的“生活中的心理学”专栏:

为什么一些人会害羞?

最近的调查发现:超过50%的大学生认为他们自己是“经常害羞”的人(Carducci Zimbardo,1995)。他们中的许多人认为害羞是一种令人不快的状态,与它所带来的积极效果相比,它对人格和社会后果具有更多的负面影响。另外一群学生说他们有“情境性害羞”,而不是大部分学生所具有的“气质性的害羞”。他们认为:如果他们在一定情境,比如:新奇、窘迫、社会压力下(如看不到前途、单独被拒绝或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被推上舞台给大家表演),“好像”会感到害羞。研究者对成年人的害羞进行调查,却惊奇地发现,那些“不害羞”的人在美国和其他受调查的国家中非常少(Zimbardo,1991)。

害羞(shyness)可以界定为一种在人际环境中使人感到不舒服和压抑的状态,它影响了一个人的人际交往和是否能顺利达到人生目标。害羞可能是缓慢的和气质性的,作为一种人格特质起作用,是自我概念的核心。它可能是我们中的许多人到新环境后常感觉到的稍微有点沉默寡言和窘迫,但是它也可能会发展成为由于对人害怕而引起的极端恐惧(我们会在15章讨论这一社会恐惧问题)。许多害羞的人同时也是内向的人;他们采用独居的方式生活,没有社会活动。其他一些是“外向性害羞”的人,在公共场合表现活跃但内心是害羞的,他们喜欢参加社会活动,也有社交技巧来有效地完成这些活动。但是他们仍然担心别人是否会真正地喜欢和尊重他们(Pilkonis Zimbado,1979)。
为什么有些人害羞,有些人不害羞?其中一个解释是天性。研究证据表明,大概有10%的幼儿“生来害羞”(Kagan,1994)。从一生下来,这些儿童在与不熟悉的人或环境接触时,显得不同寻常的谨慎和缄默。关于天性的问题,有一个更为复杂的解释。在儿童期,一些人被嘲讽,并且由于一时失误,成为大家取笑的对象。另外一些人生长在这样的家庭,这些家庭认为“被爱戴”是在竞争中由于外表美丽或在活动中取得了成功带来的结果。第三个解释集中在文化上。
点击版本下载:   下载地址
(责任编辑:admin)
------分隔线----------------------------